脂质组
脂质组发展历程
作为生物体内必需的物质种类,脂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膜结构的双分子层主要组成部分,脂质对膜结构的性质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脂质可以为疏水性膜蛋白提供合适的功能场所,可用于生物体内的能量储存而且人们还发现它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次级信号分子。
由于脂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各类脂质分子拥有截然不同的物理及化学特性,而同种类型的脂质分子在结构上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这对脂质数据的分析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由于脂质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各类脂质分子拥有截然不同的物理及化学特性,而同种类型的脂质分子在结构上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复性,这对脂质数据的分析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最早的脂质分析是使用TLC或硅胶柱的方法分离不同大类的脂质(比如将脂肪酸、磷脂、甘油酯和鞘脂这4大类脂质分开)。随着制备方法的改进,各类分离技术及液质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细致的分析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脂质分子但这些分析方法仍旧非常耗时耗力,不能适应高通量组学的要求。直到电喷雾串联质谱的出现,人们才开始在分子级别的脂质定性定量广筛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Dr. Han 和 Dr. Gross提出的“Intrasource Separation”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通量脂质分析上。使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仅用非常少量的样本(100 uL ~ 300 uL)即可在30分钟内完成对90%脂类分子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
